|
玻璃與新竹
新竹古早稱作「竹塹」,是個超過三百年歷史的古老城市,迄今仍然保存傳統文化的生活型態;由於得天獨厚擁有矽砂以及天然氣,自日據時代就引進玻璃製作技術,歷經百年的努力,已成為新竹地區高度發展下,除摃丸、米粉外最具代表性並成為本省工業玻璃藝術的重鎮。
從物質缺乏的光復初期,新竹最初以生產理化玻璃及生產民生用玻璃品為主。新竹地區的一些小型業者利用工廠報廢的碎玻璃為原料,燒熔後用手工製成一些民生用品,如煤油燈、藥水瓶、彈珠系及一些手工藝品。1964年以實心玻璃加工製成動物玻璃。至1970年代拉絲玻璃的竄起,加上物質逐漸充裕、技術不斷改進而創造國內玻璃外銷高峰。雖然歷經石油危機的打擊,卻因而造成轉機,市場需求突然大增,1984、1985年間締造了玻璃工藝的第二波興盛期。1986~1990年台幣的升值、股市的起起落落、工資上漲等外在因素,玻璃工業面臨有始以來最大的考驗,許多業者開始考慮轉型,以創作藝術及價值較高之精緻品型態經營,所以近幾年在竹塹地區成立不少個人工作室。

1991年(民國八十年),新竹市擇定發展之地方特色為「玻璃工藝」,1993年六月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委託林保堯教授完成《新竹玻璃工藝館研究規劃報告書》。由於館址問題諸多爭議,直至1998年新竹市政府確定於現址設館,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委託蒲公英文化工作室進行「新竹市自治會館設立竹墊玻璃工作館再生利用研究規劃」,1999年委託江樂進建築設計公司暨季鐵男建築師承辦建築體整建工程,博物館產業工作室陳國寧教授承辦展示軟體工程,1999年十二月十八日「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」正式落成啟用。玻璃工藝博物館座落於新竹市公園西北角,為獨棟二樓建物,樓板總面積一千九百平方公尺,空間配置完整,包括一樓的入口大廳、建築物的歷史沿革、中央通道、特展室、中庭、禁示室 錮室、視廳演講室、辦公室,以及二樓的回顧玻璃的歷史常設展 ,欣賞玻璃的工藝之美常設展示室,玻璃的科技與生活文明常設展示屋,玻璃橋、多功能展示區、中央通道、圖書紀念品區。
玻璃工藝博物館之建築物,為原日據時期之自治會館,興建於昭 和十一年(西元一九三六年),日人手島誠吾設計,新竹州土木 課營繕係建造。做為日本皇族及高級官員來臺巡視時的行館。 |
|